科室导航
重症医学科简介

科室概况

急诊ICU病房于2006年10月创立,2009年8月3日改建扩大至10张床,2018年正式更名为重症医学科,现有医生10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 4名,住院医师3 名,硕士研究生6名,护士27名。    

配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如 1-10的多功能中央监护站,1台USCOM无创心排量检测仪、1台picco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2台BIS监测仪,2台呼末二氧化碳监测仪、1台血气分析仪、1台快速床旁检测仪、1台量化脑电仪、1台能量代谢车、1台心电图机、2台双相波体外心脏除颤起搏仪、2台可视喉镜、1台紧急心肺复苏机、2台全自动心肺复苏机、2台高流量氧疗机、1台转运呼吸机、2台无创呼吸机、12台进口呼吸机、3台床旁持续血液净化装置、1台人工肝血液净化装置、3台抗栓泵治疗仪、7台降温帽、2台降温毯、1台复温毯、6台肠内营养泵、63台输液泵和注射泵、1台电动扣背机、2台呼吸机回路消毒机、2套纤维支气管镜, 1台床旁便携式超声仪等。重症医学科是收治全院危重患者的抢救重地,集中了最先进的监测和救治仪器,具备最快捷的生命救治绿色通道,有24小时持续工作的专门医护团队和先进的抢救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危重病人的近期死亡风险。

诊疗范围:

1.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或者系统功能衰竭,经过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恢复的患者;

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严密的监护和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3.在慢性器官或者系统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或接近原来状态的患者。

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肿瘤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加强监测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属于重症医学科的收治范围。

科室工作特点:为了保护患者,避免交叉感染,ICU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也就是说,患者入科后,从基础护理到治疗,都由护士和医生完成,住科期间全程无家属陪护。因为是直接决定患者生死的学科,所以,会有很多的知情同意书需要家属签署。又因为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很快,时间不允许我们等到出现生命危险的时候再来和家属商量是否需要进行某项抢救措施,所以,这些知情同意往往在入科时就提前签署。一旦患者出现意外,医生往往会先进行紧急处置,再通知家属,或者边抢救边通知家属。

开展的新技术:无创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量化脑电监测、能量代谢车检测、各种血液净化技术(包括双重血浆置换、人工肝技术)、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技术、重症床旁超声诊断及引导技术等,使我院对急危重病人的救治能力和水平达到了大连市市级先进水平。

长期以来,因紧张的氛围和忙碌而严肃的医护人员身影,人们对ICU的误解就是,一进ICU病人就“不行了”。其实,病人及家属应该转变观念,如果及时进ICU救治,并不像我们以往想象的那么悲观,我们科的抢救成功率还是很高的,特别是严重多发伤、围手术期的危重患者、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毒蘑菇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严重肝肾衰竭、重度ARDS、DIC、MODS等都是我们科救治的强项,应该把我们ICU看成是您及您亲人更好的生命保障和生命的希望所在。

学科带头人(科主任)简介

海峰,男,危重病专业主任医师,大连医科大学教学基地兼职教授,学术兼职有大连市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协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辽宁工作委员会委员,大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科分会副主委,大连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副主委。多年来致力于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兼顾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各种疑难危重症的诊治具有一定的造诣。多年来在国家级医学杂志上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开展新技术20余项,参与省级课题及委级课题各一项。2009年被大连市卫生局评为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被大连市委、市政府评为抗击新冠专家先进个人予以表彰,2020年被授予农工党大连市委授予抗击新冠疫情优秀党员的光荣称号,2020年被农工党中央授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社会兼职有农工党大连市委常委,农工党大连市三院支部主委、大连市甘井子区政协常委。

重症医学科专家简介

姓名:杨露

所属科室:重症医学科

专业职称:主任医师

专家介绍: 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多年来负责全院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及考核,对各种疑难危重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尤其擅长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各种休克、主动脉夹层、肺栓塞、药物或毒物中毒、多器官衰竭等,对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各种血液净化治疗等技术,尤其对重症超声床旁指导的诊治技术有很深的造诣。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多次荣获院内“优秀带教老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