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 · 奋进 | 走科技兴院的道路 来源: 日期: 2022-08-01

近期,退管办举办了“我和三院的故事”征文活动,老同志踊跃投稿。他们以亲历者的视角,用文字记录了当年在医院工作、学习、生活样貌,分享那些令人感动、幸福的、难忘的故事。在他们的笔端,我们得以窥见当年建院之初的艰辛,感动于三院职工众志成城,也能体会那句“爱院如家”的传承源头。



《走科技兴院的道路》

市三院退休职工 苗延凤

科研,对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神秘的王国,更是一个现实的追求。

现在三院的年轻一代,对科研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近些年医院大力推动 的举措、以及各科室的辉煌科研成果上,岂不知三院的科研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院不久的时候。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医科科技成功展示


今天我们先放下妇产科主任王家光发明宫内节育器、负压人工流产吸引器的丰功伟绩不提,来给大家说一个发生在小科室的小故事:

皮肤科是医院各临床科室小得不能再小的科室,留给人们的印象基本是皮肤病多数发病原因不明,这就导致了缺乏特效治疗手段;皮肤病一般死不了人也去不了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皮癣。

我院的皮肤科也是一样的小,但医生们却不服“小”,他们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个专科,那么这个专科的未解难题就是天大的事。

科里有三位医生,石忠恩、李恩仲、刘福崇,他们不满足于给病人开瓶止痒的药水,决心探讨“根治之路”,他们翻阅大量中医药文献,发现有文献记载猪的脚趾甲有这方面的功效,于是,一场利用豚甲来治疗牛皮癣的科研之战打响了。

一切都要自己动手。屠宰场杀猪都是在凌晨,以便新鲜的猪肉可以在当天上市。猪的脚趾甲是最没有利用价值的丢弃物,杀完猪很快就被扔掉了,几位大夫一大早就赶往屠宰场,在垃圾堆中捡拾猪趾甲,然后在水池中反复刷洗,数九寒天,他们的手冻得像小胡萝卜,又红又肿。洗好的趾甲再用瓦片在炉子上慢慢焙干,然后用中药房的小碾子碾成粉末——专治牛皮癣的“豚甲散”就这样“纯手工”打造完成。



应用到临床以后,收到可喜的效果:病人的症状得到很大缓解,复发的间隔期也逐渐拉长。

1972年,辽宁省在沈阳举办了《中草药、新医疗法成果展》,这项成果入选参展项目,而我,就担任了那次展会的解说员。



当年大连参加省展览的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有人或许会说,这项科研不符合规律呀:选题、论证、查新、双盲……都简化,还能称为“科研”吗?

按今天的标准和条件来看,当然拿不上台面,但这里有个最宝贵的因素——人的能动性。没有积极探索的精神,没有发现问题的敏锐触角,没有解决疑难的不懈努力,再好的条件也没有用。

而三院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正是这样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未知、立足于解决疑难,给后辈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科研遗产——探索精神。